生态立市 绿色发展 低碳创新
清晨的阳光,洒向美丽的罕山深处,照到广袤的塔敏查干沙漠,掠过荡漾的西辽河畔……
如今的通辽市,处处有美景,处处可闻鸟语花香。在这里,无论你行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还是漫步于旗县乡镇,处处能聆听到绿色环保的音符。持之以恒的生态环境保护,使通辽脱下“黄”装换“绿”装,山绿了,水清了,天蓝了,花开了,鸟多了,空气清新了,人民生活更加幸福了。通辽,这座历史上以风沙闻名的城市,拥有了“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一个又一个闪光的头衔,而这无一例外与生态保护紧密相连。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紧紧围绕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着力改善生态环境;立足科学规划,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加快美丽通辽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使老百姓的生活环境有了极大改善。
“绿”出新景象
每临春夏时节,家住科尔沁区退休多年的刘一夫老人必携着老伴,于傍晚时分来到辽河公园,漫步在西辽河畔,徜徉于林荫中。老人感慨地说:“这些年,我们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我每天都能享受杭州西湖一般的山水环境。”他清楚地记得,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滩涂荒凉之地。
如同刘一夫老人所言,如今的通辽在百花盛开的时节,处处生机盎然,而遍布于城市中的大大小小的公园、游园、广场,就宛如一颗颗绿色的宝石熠熠生辉。人们无论是在公园中游览,还是在路边徜徉,都会感受到“城在林中、人在绿中、亲近自然”的闲适。
为了让这座城市绿意更浓、美景常在,市委、市政府将生态保护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民心工程,精心谋划,深入论证,着力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和城市绿化规划设计水平。2008年,我市成功迈入自治区级园林城市行列。此后,按照“高标准、有特色、创一流”的方针,我市更新园林绿化建设理念,突出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不断推进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作。经过3年的奋斗,2014年,从北京传来的喜报让我们欢呼雀跃——我市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目前的旅游人数增加到年10万人次以上,宝古图沙漠旅游区名气越来越大,也让更多的当地牧民渐渐脱贫。
村民陈良告诉记者:“过去,我们一家三口住在很远的牧铺,家里最值钱的就是一头牛,孩子交学费都困难。自从这里开发旅游景区,政府帮助我们解决了很多困难,去年一年在旅游区,我家的6峰骆驼就赚了8万块钱。”宝古图嘎查骆驼达117峰,近30户的骆驼养殖户和陈良一样,利用骆驼驮着游客在沙漠中游玩。
几年来,白音他拉苏木因地制宜,不断提高当地农牧民的市场化意识,鼓励他们以多种方式从事嘎查村旅游产业,涌现出多种新型旅游发展模式。同时,2015年苏木为改变宝古图嘎查居住分散、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现状,采取村民生活区易地集中搬迁,建设宝古图嘎查765亩移民新村,打造出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民族文化旅游新村。
能力扶贫+群众驱动,实现增强农牧民致富能力与强化基层民主管理同步
长久以来,白音他拉苏木多日奔敖包嘎查土地沙漠化严重,生态环境恶劣,耕地面积少且土地贫瘠,种植业基础条件差,投入高、收入低,投入和增收比例严重失调,养牛业是该嘎查的基础产业,由于棚舍、窖池、饲草料基地等养殖业基础条件差,养殖户靠传统的以放牧为主的粗放式经营,不但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而且对提高牛的配种率和繁殖成活率造成一定的影响。多年来,苏木党委、政府结合嘎查实际情况,组织村民代表会议研究,确定嘎查“三到村三到户”项目建设内容为庭院养殖业基础设施建设。2014年,在37户贫困户庭院内建设标准化牛舍1.134万平方米,户均210平方米。
嘎查贫困户额尔敦道宝介绍,前年国家给盖了210平米的标准化牛棚,以前在自己家搭的帐子里养牛,冬天帐子里冷,牛不爱吃东西,不长膘,卖不上价钱。现在搬进了标准化牛棚,地上铺了砖,棚顶装了彩钢瓦,通风设施齐全。“牛也享福啦!”额尔敦道宝高兴地说。除了养牛,额尔敦道宝去年还添了“新项目”。他在自家院子里开垦出沙地,种植水稻。他给自己算了一笔账:养牛每年收入8万元左右,今年又在自家院子里种了水稻,收入还会有增加。
机制创新+政策驱动,实现经济效益与扶贫效益同步
2012年,白音他拉苏木伊和乌素嘎查探索开展了土地流转集约化经营试点工作,依法流转土地570亩,由于当时没有合作社,该村村民崔强以每亩800元承包费与农户签订流转合同,当年取得良好效益,农户认识大幅提高。到2015年,流转土地达到2300亩,占全嘎查总耕地面积25.6%。苏木政府不断创新流转机制和出台相应政策,合作社带动能力也逐年猛增,合作社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运作所创造的高效益让加入流转的农户尝到了甜头。
今年年初,村里的贫困户陈小龙喜滋滋地领取了金额为8100元的土地流转金。“土地流转就是好,不用种地旱涝保收,还能出去打工赚钱。”陈小龙说。在春季种地之前,该村就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金,村里10个村民小组的村民像陈小龙一样,均领到了流转金。崔强告诉记者:“参与流转的农户大部分都是村里的贫困户,把土地流转到合作社,有的在本村发展养殖业,年人均收入1万元;有的就在我们合作社务工,年人均收入1.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