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以来,科左后旗巴嘎塔拉苏木将其列为头号民生工程来抓,与扶贫攻坚、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等重点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推进,广大农牧民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坚持“三个强化”。强化组织领导。苏木党委、政府召开专题会议32次,研究推进工程建设,并将“三推进一促进”等活动中取得的典型经验运用到工程建设中。同时,明确科级领导、驻村干部和嘎查“两委”班子成员职责,建立“三位一体”责任追究机制;强化部门科室、嘎查职责。按照“一套班子、一名领导、一抓到底”的要求,全员抓工程、全力推进度。苏木科级领导、驻村干部吃住在村,紧盯薄弱环节,成为工程推进的主力军,各责任科室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对施工程序、工程质量、工程进展情况进行不定期督促检查,各嘎查“两委”班子成员积极宣传、引导、发动群众参与工程建设,形成了“科级领导牵头,驻村干部一线指挥,责任科室协同推进,广大农牧民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强化资金整合。整合财政“一事一议”等项目资金,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加大资金统筹力度,盘活存量、用好增量,确保工程任务如期保质保量完成。
突出“三个结合”。与扶贫攻坚相结合。依托金融扶贫、“三到村三到户”精准扶贫等项目,对贫困农牧民优先实施危房改造、安全饮水等工程,优先享受“十个全覆盖”带来的红利。创新实施了“先建后补、订单扶贫、合作托养”等精准扶贫新模式。两年来,该苏木投入各项扶贫资金5890万元,372名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与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坚持“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充分动员各级党组织、农牧民党员,结合实际,带领群众投身到“百万头”黄牛产业发展之中,到年末,全苏木力争黄牛存栏达到6.9万头,其中基础母牛3.96万头,黄牛出栏 3.5万头,交易3.5万头,农牧民人均黄牛产业收入达到1.5万元,实现人均黄牛4头以上,建设家庭养殖场7处,选树50头以上养殖户220户;与抓基层党建相结合。为使基层党建工作不断得到加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进一步巩固,战斗堡垒作用有效发挥,确保“十个全覆盖”工程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深入开展了基层党组织等级化管理、纯洁农牧民党员队伍建设等活动。截至目前,已调整嘎查“两委”成员7人、免职党组织书记2人,约谈党组织负责人3人,给予3名不合格党员除名处分。
发挥“三种力量”。发挥群众主体力量。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做到思路由群众酝酿,办法由群众提出,建设以群众为主,成效由群众评判,真正使群众成为工程建设的主体、管理的主体和受益的主体。据统计,工程建设中,群众自筹资金达102万元,主动投工投劳3.8万余人次;发挥社会参与力量。采取财政资金“补”、发动群众“筹”、包联部门“帮”、施工企业“垫”等方式,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发挥舆论引领力量。通过广播电视、手机短信、微信平台、宣传展板及发放宣传单、宣传手册、联系卡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广泛宣传“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的内容及重大意义。截至目前,宣传、组织、发动入户率达到98%以上。
|